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大學快報第十七期】大學評鑑邁向「自評」:階段性改良或換湯不換藥?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2012.12.26

折騰各大學多年的「大學評鑑」,是否已露出了改變的曙光?

高教工會多位教師於1225出席立法院舉辦之「體檢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公聽會,並於1226至教育部委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之「高等教育評鑑論壇」與談。兩場會議有多位教育部官員、高教評鑑中心代表、各大學校長與主管出席,會議上高教工會代表積極要求檢討當前的大學評鑑機制,並取消教育部或高教評鑑中心對大學評鑑的主導權。

工會已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目前的大學評鑑機制充滿由上而下、強壓式、由教育部主導的不民主作風,其不過是逼迫各大學系所製造paper work,無助於教學改善,反而助長形式主義、甚至是作假文化。這些觀察並非是少數人的觀點而已,這兩日的會議中,也有諸多校長、學校主管提出類似的批評。

在工會與社會輿論發聲等壓力下,教育部相關官員與主管大概承認了目前的大學評鑑存有諸多問題,目前大學評鑑的實施方式似有鬆動的可能。教育部官員公開表示,將積極研擬由各大學試辦「自評」,以替代外部評鑑的方案,並將整合大學的各類評鑑,以及縮減過去評鑑中過多的指標,避免過度煩擾各大學。

而高教評鑑中心則聲明將研擬修正措施,包括:強化學校的自我評鑑機制、評鑑委員培訓制度化與嚴謹化、公布方式採僅發布新聞稿及在網路上公布、以及讓評鑑中心董事會增加教師團體與學生團體代表等。

對於這些修正,高教工會表示肯定,代表第一線高教工作者的反彈有初步影響。然而,高教工會同時要提醒,「自評」如何不會是另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控制手法呢? 


首先,「自評」不應該是另一種強制性的評鑑,而應當是自願性的。唯有在自願的基礎上,大學與系所才會真誠地檢討問題,而非僅是製造書面資料、敷衍了事(目前官方規劃的自評仍是「強迫自評」)。重要的是,「自評」不該只是交由「大學自評」,而應該是要下放到「系所自評」,鼓勵教學單位思索自身的發展與改進方向,而非讓校方官僚藉機巧立名目以外行領導內行(目前官方規劃的自評仍是「由校內主管統一發動」)。從這角度來看,教育部或高教評鑑中心目前的修正,僅是小修小補,沒有根本改革;因此,對於爭取真正具備民主審議、由下而上精神的評鑑,高教工會還須繼續捍衛到底。

另外,評鑑本非高教改革的萬靈丹。官方屢屢指出,大學評鑑的目的是要提升教學品質。然而,教學品質的改善更有賴於充足的教育經費、合理的生師比、教師勞動權益的保障、以及整體學生學習動機的提升等。這些因素往往才是更關鍵,但更常在「評鑑」下被忽略的官方責任。因此,高教工會將繼續努力,推動台灣高等教育的公共化、教師勞動權益受勞基法保障、以及學生受教環境的改善與去商品化等高教改革。

大學評鑑方式的初步修正,只是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將繼續團結台灣大學裡的第一線工作者,為理想的高等教育奮戰。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二

【東華教師會論壇】「大學教師升等辦法改革論譠」論壇實錄



時間:2012/11/15(四)1900-2100
地點:教師會辦公室(湖畔三樓)
主持人:陳毅峰老師(教師會總幹事)
與談人:張鑫隆老師(財法所助理教授/教師會理事)、夏禹九院長(環境學院院長)
參與者:王蘭菁、吳明益、宣大衛、孫嘉穗,莊曉霞、謝若蘭、鄭献勳與顧瑜君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以下記錄僅以姓氏簡稱)
紀錄:謝名恒
總結:張鑫隆老師


一、        引言

張:
2011年校教師升等辦法修法小組成立,本會亦成立升等辦法修法研擬小組,提出建議版本,參與校修法小組的討論,目前尚未定案,而且由於今年新任吳校長所表達的新理念而有更大空間的改革方向,這也剛好與本會所提建議修訂的版本主旨一致。吳校長主張升等辦法的改革中,希望將升等基準和方法的決定權下放到系所,反對研究、服務、教學、輔導個別去評價,希望相輔相成,而且認為教學的方法也可以成為研究項目的評價對象之一。吳校長在與同仁的座談中進一步表示,在綜合評價中,創作也可納入評鑑,不單純只是依據期刊,教學、研究、服務,可做適當的調整,讓研究的比例降低一點。評鑑基準之決定權下放到系所,校內不制訂基準是一個回歸專業的正確思考,但問題是以論文為本位主義的系所,如果不做更動,狀況依舊,理念指標是不是應該置入校升等辦法中,讓創作、社會參與都列為考核的對象,廢除期刊論文作為惟一對象的審核機制,這樣才有可能實踐上述吳校長的理念。這樣的提案可能具有當的爭議,因此在就教於各位先進。



二、與談

夏:
本校的母法在於服務、教學、研究、輔導,這四項由院系決定比重,其實只是原則性的宣示,並沒有升等細則,所以應該以各院制訂門檻,因為校方只有升等辦法,因此無法修改法條。至於升等門檻,教育部的母法是由外審決定,校方不管,應該由院系決定,匿名審查的部分無法公開名單,這樣校外會拒審,建議條文不做修改,操作上由院教評委員會討論之後,授權給院長提出名單,制定六人審四人,希望各院送外審,不做評分,評鑑審核由院教評會、校教評會決定。

張:
要明確地陳述,不用寫推薦、不推薦,外審決定後,就無須再判斷及格與否。
至於違法的原因,對於外審內容再去表決,由於制度有瑕疵,即便曾有申訴成功的案例,但準則依然不改。

吳:只怕有些系所是處於保守傳統的升等做法,所以要做修改,我認為系所上必須要有統一系列做法。

夏:
過去告學校的,一個都沒有成功過,全部卡在那邊,由於制度有瑕疵與漏洞的關係,假設校方制定一個準則,系所必須要有辦法處理,院可以自行決定。

吳:
治審的單位,由於前校長不想處理,但事實上依然通過,現任校長有決定權。

夏:
我擔心的是制訂的越多,之後要修改的也就越多。

吳:
辦法制定依照各系所的要求,必須有自主性。

宣:
我則是認為升等準則輕鬆一點,升等由各領域最頂尖的人員去評鑑,東華系所規模太小,只看篇數與點數而非內容,學校必須有規定各系升等辦法,類似現在的做法只須一點修飾,但不能完全脫離社群,教授們升等需要自我的要求與認知。

莊:
我的看法是,要以各院的學科基礎為主,由於I點數的迷思造成評鑑不公平,例如學科的不同,光是在頁數與字數的差別上就有明顯落差。另外著重系主任的權利得當,不然會造成與系所內部協調不彰。

陳:
我以原民院為例,發表論文時不獨尊英語,如果可以用族語更好,對於語言的使用上作為一個基礎概念,由於SSCI是個商業資料庫,其中的標準與可性度在哪裡?


莊:
認同多元文化為主,不應該獨尊英文。並且公開諮詢,先以擬定資訊為主。

夏:
由於本校的系與所的數量差距會造成問題,學程化的後果更會使得系所消失不見,如果都以討論SSCITSSCI創作點數,那對服務與教學性質為導向的教授不公平,發表論文的時間與數量就會有差距,建議要提倡Peer Review互評制度。

吳:
不過系所過於寬鬆的情況就是外審被拒,這必須注意。

顧:
外審不該只審論文,也必須要審服務,教學與服務之間需要維持品質,升等針對專長,必須要有門檻去落實教學品質,同時鼓勵老師參與,別讓研究被框住,導致專業服務變成研究,實踐取向或是研究取向,服務的分數不列入,以資格審、以學群做為評分制度,校方只是監督,其中還是以學院與所做主導,建議以學群分類,服務評鑑做為門檻,教學與研究做分類,研究的類型做區分。讓程序歸程序、專業歸專業,委員會作為審核的一個機制,然後以學群分類做標準。

張:
我補充一下教育部的規定,資格與結果不相等,如果服務分數達到,總和卻達不到參與度的審核,只能讓資格當作及格。至於學校的社會服務概念是,只要參與社會服務就可列入評分,其實應該以專業服務提供,然後由各領域的專長作為服務性質,社會參與約化成一般性,放入研究評價,需要注意比重問題,可以做浮動百分比,偏重教學或偏重研究,來去斟酌評分的基準,使得老師多元的選擇,原來升等由院為主,研究以外審學群去提供成績,之後再給院做綜合評價,教學研究以統一學群做為升等標準,不能以單一老師做為名單,以抽籤做順位是否得宜。

陳:
服務評鑑如果全部都通過就失去鑑別度,造成學群的管理制定會模糊。

夏:
服務與教學的評分不具鑑別度,這樣容易挨告,而且外審都是以相關學群做審核,外審制度可以送國外去評鑑升等,申請校務基金的比例人事費用的方面。

宣:
辦法過於複雜,以學群為主最後回歸社群,避免無謂的人士糾葛,以系所作為分類,似乎不合適。

吳:
而且提出的升等期刊,可能面臨類型不同。

鄭:
三級三審是符合門檻,讓院或系所送外審,然後以學門分類,並且設立不適任審查委員的黑名單機制。
 
謝:
如果領域特殊,會讓名單人數的審查不公,建議讓院系為主,同門的定義做好劃分,同時避嫌兼防弊。

王:
如果歸類於跨領域的學群,可能讓各人面臨系所歸屬問題,不同取向的專業調整,可能會造成認同的混亂,而且擔心下任校長上任後,制度是否能延續的可行性。


三、總結共識(由張鑫隆老師整理)

(一)關於升等辦法擬定層級:學群制的構想
1.擬訂教師升等辦法之層級:升等辦法應該由系所和院共同來完成,並由院依各
 系所性質,以一系所或二個系所以上組成各種專門領域之學群。
2.以學群作為教學和研究評量的基礎單位:學群由同一專門領域之教師組成,負
 責擬定該學群之升等辦法和細則。
3.歸屬於不同專門領域系所之教師得跨院選擇適用屬於其專門領域之學群所制
 定之升等辦法和細則,作為其升等之依據。

(二)關於學群制之評量方法:針對教學與研究設立評量基準,不宜以量化之教學和研究績效作為唯一的基準,應使教師得依其意願、教學和研究取向,選擇多元之評量方式。
1.研究項目之評量:研究績效之評量指標不應僅以純學術研究作為評量對象,教   
 師所進行之專業服務、創作等所完成之實踐取向的研究成果,亦應列入研究績  
 效的評量對象。
2.教學績效之評量:應依據專業之教學評量系統,擬定各項指標作為評量基準, 
 且各專業之教學方法的研究成果亦得作為評量的對象。關於評量程序,可考慮 
 採外審制度,作為依據。
3.關於服務與輔導項目不宜以「積點」或「分數」作為評量方法,應設立各項指 
 標作為門檻,由教師確認是否達成即可。

(三)關於外審委員決定之程序:
1.外審委員之決定者:雖有參加者認為外審委員名單不宜由教評會公開討論,應
 依目前方式委由院長決定。但是依據教育部台審字第0960156470號函釋,審 
 查人之選任應經教評會選任,故外審委員不宜委由院長或校長單獨決定,且教
 評會為非公開的人事審查會議,委員對於會議內容負有保密的義務,故應無致
 審查人名單外漏之疑慮。
2.外審委員人數:有參加者考量有部分專門領域專家不多,認為不宜規定過大之
 名單,否則有致使非真正該領域專家成為審查委員之疑慮。因此預定外審名單
 不宜過大,如徵詢結果,未獲得最少6人同意擔任審查人時,得再由教評會追
 加人選。
3.關於外審委員名單之邀請順序之決定:外審名單之邀請順序如由個人決定,可
 能有被質疑不公之疑慮,如以抽籤決定順序,恐致最接近該專門領域之專家被
 排除在外。是否可由教評委員依據各委員之專長,決定最適當人選作為優先順
 序,仍需進一步討論達成共識。
4.審查人審查結果之內容明顯過於草率或有矛盾之情形時,應不予採用,如致最
 少之審查人數不足時,應再追加外審委員審查,並將作成不當審查結果之審查
 人列入今後不宜再聘任之委員名單。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教師會年初暨期末茶敘」 / 「 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2013 / 1 / 3(四)中午12:00


本會將於2013 / 1 / 3(四)中午12:00,假湖畔三樓的「教師會湖畔俱樂部」舉辦「教師會年初暨期末茶敘」 / 「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邀請全校教職員們撥冗參加。


教師會誠摯邀請全校教職員參與這次茶敘,我們想分享教師會一年來進行的工作、活動與關注的議題,也希望透過您的參與所提出的寶貴建議來當成我們活動規劃的參考。當然,我們更想讓老師們於學期末播出一點點時間,透過這個機會大家一起放鬆輕鬆純聊天與意見交流。


「教師會年初暨期末茶敘」/ 「暨年度會員大會」預定流程如下:

• 12:00 – 12:30   聯誼、交流與用餐 / 會員簽到
• 12:30 – 12:50   教師會活動分享 / 會員大會工作報告
• 13:00 – 13:30   教師會會員大會議案討論 / 歡迎非會員列席參加



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教師會,共同推動對東華的不同想像之各種可能性。不論您是否已加入教師會,歡迎老師們帶著家人、伴侶,一起前來。為方便準備餐飲數量,以及統計可出席人數,欲出席者煩請回覆此信件報名。



教師會相關訊息皆公佈於本會部落格: http://facultyunion.ndhu.edu.tw / 以及Facebook (國立東華大學教師會 NDHU Faculty Union) 歡迎您點閱瀏覽,並協助我們宣傳教師會各項活動與訊息。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請聯絡執行秘書吳宗泰(NDHU.FacultyUnion@gmail.com),或電話03-8630126。


---------------------------------------------
( )我將出席。 (葷 / 素) 請圈選
( )人數 _______ 人。
( )不克參加。
( )目前無法確定。

【東華教師會一月份活動】美好食光邀您一起動手煮食(2013/1/11 )


期末將近,你累了嗎?多久沒有好好放鬆一下了呢?教師會除了關切東華校園與周邊的議題,以各種論壇和講座與校內教職員生一同對話討論。我們也希望希望透過輕鬆活動幫大家充充電,讓平日忙於課業、行政的教職員們能適時放鬆,來吧~教師會的活動就差你一個!

===美好食光===

「呷飽沒?」,是台灣人的問候語。期末冬寒,東華敎師會,問候大家好,也邀請大夥動手來煮吃,圍擁滿桌的熱閙。

環境學院宋秉明老師和綠色廚房團隊,也將分享校園食農教育經驗,
低碳有機餐的概念與實作,讓各位東華人,有吃又能帶著技藝和食育的理念回家。

來吧!帶著餐具刀叉碗筷吃飯傢伙,走出辦公室,2013/1/11(星期五)下午三點,我們在東華實驗餐廳二樓(多容館玻璃屋),一起動手協力辦桌,好好吃一頓健康有機的飯,共創美好食光!

好好吃飯,也是一種東華教師會的小革命。

2013/1/11我們邀請你一起動手來煮吃。

東華教師會敬邀

報名注意事項:

1.活動採預先報名制,若無法出席,煩請三天前通知秘書處以利後續遞補,讓更多人同來呷飯。
2.報名請以電子信箱為主,寄至NDHU.FacultyUnion@gmail.com,載明姓名、電話、人數、葷/素或其他特殊需求。兩天內若未收到報名成功信件,煩請信件再次確認或來電03-8630126。
3.歡迎親子共同參與,也歡迎攜家帶眷一起動手。
4.本活動不收取報名費,現場準備撲滿,歡迎自由捐獻,分擔食材費。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請聯絡執行秘書吳宗泰(NDHU.FacultyUnion@gmail.com),或來電03-8630126。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東華教師會 「校園環境論壇」熱烈開講 勾勒校園圖像

由東華大學教師會所舉辦的「校園環境論壇」,於本月12日晚間舉行,除了幾位與談人的觀察分享外,與會者也分別勾勒對美好校園景觀的想像。主持人華文文學系吳明益教授也希望集結不同的聲音和建議,落實到日後校園規畫政策中,並期待校園是所有人共有,因此,所有人都一該共同來持續關注校園環境。 在這場論壇中吳明益教授點出了校園環境由生態、文化、政策的交錯影響下,造就了當初原始規畫者始料未及的結果,例如校園中突然大量種植特定植物,讓毒蛾幼蟲激生,而為了避免毒蛾幼蟲對校內師生造成影響,只好全面消毒除蟲,結果讓一般益蟲也全部消失,連帶鳥也變少了,這是來自當初規劃的不夠周詳。
環境學院夏禹九院長則開玩笑說自己在學校待最久,見證許多歷史,早年的校園規劃較無全盤思考,例如學校並沒有自行車道,而在師生的建議下,校方從善如流,在人行道上漆上自行車道標誌,但結果是被罵翻天,因為人走和為腳踏車設的道路不一樣,事實上這樣根本完全不適用。此話讓現場聽眾哄堂大笑,而夏院長認為這種「從善如流」顯示對於政策面的思考反映不周延,表示這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問題,政策對校園環境與住民 / 使用者的影響也該考量進去。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吳海音副教授也針對校園生態的演變去分析,每個人的期待不盡然相同,有人會希望環境不要有太多雜草、野生動物出沒,但也有人會期待這些動物越多一點、草高一點,在同一個校園中,究竟該如何營造出一個自然與人共存的環境,就要靠更多人的持續投入與關注,每個人都能反求諸己想想自已願意為這環境做點什麼。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許世璋教授則是從校狗聊起,校內有些同學覺得流浪狗很可憐,但若沒相關配套的話,可憐的不只是被流浪狗追下的行人,連帶其他校內動物也會可憐,當我們改變自然環境後,相關的配套也應該要重新評估,避免造成一些不良循環效應,而這些都應該透過更多人參與來集思廣益與討論的。 在現場聽眾互動中,除了自然生態,也有不少針對校內公共藝術的看法,並提供了具體建議,諸如建置網站讓更多人認識東華校園中豐富物種,也有建議在校內圈養食草動物並建置蔬果園,讓土地發揮更大效用,或是將目前環境、建築的缺失,思考可以如何改善,這些寶貴建議並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反映出對東華校園有著更美好憧憬的建言。
論壇結束前,夏禹九院長提醒除了鼓勵大家「放火」將建言提出來外,更應該透過教師們思考如何落實,畢竟學生來來去去,老師則是應該長時間的與校為家。教師會謝若蘭理事長則進行總結,認為教師會角色是扮演著共同將校園提升成更好的「地方」外,更應該包含多元創意之理念與想法,讓東華變成一個特殊獨特的地方,透過對環境熱愛的熱血,繼續蔓延改革之火,進而影響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成為一個人文具佳的環境,這也正是教師會辦理系列論壇的初衷。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東華大學教師會之「哲學星期五」 /「 哲學『非』星期五」 @ 花蓮─東華


東華大學教師會「哲學星期五」 /「 哲學星期五」 @ 花蓮─東華


巴黎的許多街角咖啡廳在每週末會有一群哲學家聚集在一起談天說地,或是辯證理論,或是議論天下事,和學生藝術家工人流浪漢......進行各種議題的哲學討論這種自發性創作的獨立思考空間成為基本公民權的實踐場域更是培養與強化具有批判性自主思考的平台

台北有一家叫Café Philo(哲咖啡館),試圖讓各式各樣的人聚在一起盡情對話比利時留學歸國的哲學家沈清楷教授(阿楷)策劃名為哲學星期五的對話平台就是靈感來自巴黎街角的咖啡廳,以Café Philo」空間為基地,在一群志工的共同經營下,企圖將渴慕智慧的靈魂聚集起來討論一些不同人所關懷的不同議題。

教師會為了要讓花蓮人創造「從邊陲走向中心」的對話平台,透過「台灣原夢瑪巴琉協會」(由一群沒有經費,但是相信與著等待被燃起熱忱的全國性在地組織)找尋基本資金來企劃與經營,即將利用湖畔三樓教師會俱樂部,醞釀出一個屬於我們的常態性對話平台與空間了 目前除了以「手作玩耍」概念「緩慢地」進行空間佈置外 (因為不是太有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有滿腔熱血啊!),也已經開始推動屬於「花蓮─東華」的「哲學星期五」(固定於星期五舉行)以及「哲學星期五」(於其他任何「非」星期五時間)系列。這個對話平台與空間的理念,「不在乎人數多寡」,只要有幾個人就可創造對話空間,形塑屬於共同對話論辯空間;「不限於特定議題」,因此不預設立場,也代表了我們對多元、平等的想望,因為我們不僅重視言論自由、也在乎彼此的尊重與瞭解,這正是對話平台的目的。

雖然湖畔三樓教師會俱樂部還在裝置中,經營模式也尚在摸索中,但是,一群以無比的勇氣想試著在這裡築夢圓夢的人,也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舉行一些熱身場次了。第一場「哲學非星期五」將於1128日由吳宗泰、林郁雯、吳慧馨的「國際志工浪潮反思」先發登場;124 () 紀錄片「種一個家」導演藍貝芝與江郁欣與主角許甄倚和江敬芳現身說法,並與大家近距離互動;125 () 由「哲學星期五推手」阿楷來真情與談(題目尚未解密)。

如果您願意,歡迎主動提供議題與擔任對話主角,或是介紹一些可以「搭便車」的對話主角之機會,以便有可能共同創造可輕鬆,可嚴肅,可國際化,也可相當在地的議題辯證與對話空間。如果您也跟我們一樣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起加入我們,您的參與讓這個教師會俱樂部空間發揮最佳功能!

「國際」「志工」浪潮反思



國際」「」浪潮反思

「助人為快樂之本」,「讓我們走出海島,增進國際化的視野!」,越來越多美好的誘因,出國當成為一件熱血又了不起的事,但是在各種美好的期待背後,
我們真正幫助了什麼?本身獲得什麼? 過程是「服務」還是「打擾」?服務之後又留下什麼?

讓我們來聊聊國際美好圖象背後的種種反思。

【主持】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與談】吳宗泰 青輔會青年政策諮詢團團員-行動組2009-2011
    吳慧馨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林郁雯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時間】11 月 28日 (三) 19:00 – 21:00

【地點】東華大學教師會俱樂部(湖畔餐廳三樓)

【主辦】東華大學教師會(哲學非星期五@花蓮‧東華)
    東華大學Rainbow Kids同伴社
    台灣原夢瑪巴琉協會
    
【聯絡】許佩珊 0958520279 

【大學快報第十六期】 高教論壇連兩場:自由化∕公共化與流浪博士

【大學快報第十六期】 高教論壇連兩場:自由化∕公共化與流浪博士

高等教育改革論壇主題四:高等教育何去何從?自由化?公共化?

日期:十二月一日(六) 時間:14:00-17:00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凝態物理館R104(台大綜合體育館東側大門對面,地圖)

近幾年來台灣高等教育一方面面對著人才培育與專業學術研究的國際挑戰。另一方面,因為少子化,部份私校又面臨著未來招生不足的生存危機。再加上調高學費政策與教育市場自由化的衝擊,台灣高等教育的品質正接受著嚴格的考驗。在社會公平教育權與學術卓越的多重社會期待下,整體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需要我們做更深層的思考。持續自由化或考慮台灣高等教育公共化的意義與功能,是我們今天高教論壇所要積極思考的主題。我們希望在反省市場化的單一發展方向之外,大家能夠進一步討論出更具有開創性的高教整體政策。

主持人:祝平次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副教授

引言人:

陳竹亭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 教授∕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主任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理事長

張武修 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 教授∕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 副院長

林敏聰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教授


聯合主辦: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協辦:物理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教育委員會、國立台灣大學物理學系、台灣社會民主論壇

報名方式:直接入場

連絡人:夏小姐,電話:(02)3366-8660,e-mail: shs.hsiacho@gmail.com

文化批判論壇第98場:工作在哪裡?——流浪博士的生存與運動策

隨著高教的擴張,近來高學歷高失業問題已經成為常態。正值青壯年的流浪博士無法就業,徘徊踟躕於生涯的困境。博士擔任鐵道牛,失業博士縱火等聳動的社會新聞,不僅是社會整體人力資源錯置的問題,甚至更衍生成為新型態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等生師比節節攀高,師大學生甚至因為修不到通識課程而上網標售修課權。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大學教師過剩與開課課程不足的問題?在大學凍結專任職缺之後,流浪博士將何去何從?本次講壇邀請所有流浪博士一起探討造成高學歷齬失業的結構性因素,也將分享個人以及組織可能的抵抗策略。


時間:2012年12月7日(五)下午13:00-16:00

地點: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近捷運善導寺站出口6,地圖)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主 持 人:陳惠敏(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與 談 人:王維資(交通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吳鴻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蕭旭智(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員)

哲學飛星期五活動~「國際」「志工」浪潮反思

「國際」「志工」浪潮反思 「助人為快樂之本」,「讓我們走出海島,增進國際化的視野!」,越來越多美好的誘因,出國當志工成為一件熱血又了不起的事,但是在各種美好的期待背後,我們真正幫助了什麼?志工本身獲得什麼? 過程是「服務」還是「打擾」?服務之後又留下什麼? 讓我們來聊聊國際志工美好圖象背後的種種反思。 【主持】謝若蘭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與談】吳宗泰 青輔會青年政策諮詢團團員-志工行動組2009-2011     吳慧馨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林郁雯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研究生      【時間】11 月 28日 (三) 19:00 – 21:00 【地點】東華大學教師會俱樂部(湖畔餐廳三樓) 【主辦】東華大學教師會(哲學非星期五@花蓮‧東華)     東華大學Rainbow Kids同伴社     台灣原夢瑪巴琉協會      【聯絡】許佩珊 0958520279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大學快報第十五期】 擴大公共教育資源,才是學費爭議的出路/教師權益諮詢服務


【大學快報第十五期】 擴大公共教育資源,才是學費爭議的出路/教師權益諮詢服務 
●  擴大公共教育資源,才是學費爭議的出路 
過去半年來,高教工會多位理監事,皆曾受學生團體邀請,至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座談,討論台灣高教日益商品化與市場化的危機。同時,工會也曾自行舉辦「高學費的迷思與行動策略」論壇,邀請相關學者對此進行研討。 
今年11月初,高教工會更是和學生團體共同舉辦記者會,並至教育部前陳情,訴求官方應立即檢討現行學費調漲政策,並應以向資本利得課稅的方式,來擴大高等教育經費,實現教育公共化的理想。 
我們認為,學費高漲將影響到高等教育的正常發展。若學費不斷攀高,日後學生將被迫選擇熱門、能「回本」的科系,才能早日攤還教育費用;而冷門但重要的基礎學科,則將乏人問津。漲學費不是解決高教問題的出路。 
實際上,當前各大學資源窘迫的原因,不是學費太少,而是政府補助學校經費比例不斷下降、平均每人高教經費逐年遞減,造成高教品質惡化且不均;政府近日僅思索「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例如教育部長所謂「漲公校學費,齊一公私立大學學費」或「漲公校學費,做私校弱勢生『教育券』」的做法,無助於問題根本解決。要解決此等問題,「教育公共化」、「擴充、均衡公共教育投資」,才是現階段應提出的關鍵原則。財政困難往往是政府的說詞,但是,我們要知道,政府如欲擴充普及高等教育,本來就有投入充足經費之義務。提供充足普遍的公立高等教育,幾乎是世界先進各國皆為遵循之圭臬。 
高教工會將持續關切學費及教育公共化的相關議題,為教師與學生的權益把關和努力。
  
●  教師權益諮詢服務 
工會成立以來,接獲若干同仁來信或電話,諮詢在校方的不當行政措施或聘約修訂的情況下,權益遭受損失時如何尋求救濟的問題。為服務同仁,工會將定期辦理每月一次的「教師權益諮詢服務」,提供進入法律訴訟前的相關救濟管道與法令諮詢服務,負責同仁將與前來諮詢的夥伴們,一起就實際遭遇的狀況進行討論。 
時間:11月19日(一)下午1-5點
地點:高教工會辦公室(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說明:欲前來諮詢的同仁,請務必在11月14日(三)下班前與工會秘書處報名、
以便安排確認當天諮詢時段,並敬請於報名時提供相關資料。工會秘書處信箱:2012theunion@gmail.com;電話:02-23225403。

我們是一群關心高等教育的大學教職員,今年2月組成了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期望能與各位攜手團結,共同改變高等教育的惡劣現況!關於工會的詳細介紹請至網頁:http://www.theunion.org.tw/如果您願意加入工會而尚未加入,請按此入會申請書的鏈結。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敬上
2012年11月12日